所在位置:湖南早晨网 > 财经 > 正文

玉米地里的大事业(关注·“90后”科技人员的一天①)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 2018-09-14 09:28:24
孙轩在给玉米授粉。
人民视觉

本报记者刘诗瑶(右)跟随孙轩学习玉米授粉。
人民视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

“90后”科技人员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是科技事业发展中的“活力因子”。包括“90后”科技人员在内的青年科技人员爱岗敬业、矢志创新,我国的科技创新就会后继有人、大有希望。那么,“90后”科技人员的工作状态怎么样?创新的“精气神”足不足?年长的同事、朋友对他们又怎么看?近日,本报派出记者下农田、进实验室、访企业,亲身体验了一些“90后”科技人员一天的科研生活,从今天起推出“‘90后’科技人员的一天”系列体验式报道,敬请关注。

——编 者 

核心阅读

两个小时过去了,我的草帽内沿全是汗水,蚊子嗡嗡地叫着,不一会儿,身上就被咬了十几个包。孙轩却跟没事人一样,只是抬头、弯腰、俯身,动作熟练、麻利

玉米叶边缘非常锋利,稍不注意就会划伤,孙轩的手背上全是红色的划痕。他哈哈一笑:“没事,男生皮糙肉厚。”

“也许不少人觉得‘90后’个性强、有点叛逆。在我看来,有个性不代表不负责任。遇到喜欢的事情,我都会竭尽全力去做。”

没见到孙轩之前,同为“90后”的我对他有不少好奇:现在还真有年轻人愿意“扎”在玉米地里?他爸妈会支持独生子当“农民”吗?带着这些问号,前不久,我一大早就来到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乡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试验基地。

孙轩早已拿着草帽和蓝色工作服等我。1994年出生的孙轩负责在地里做玉米育种。他肤色黝黑,戴一副黑框眼镜,裤子和运动鞋上沾满了泥土,看上去似乎不爱说话。我赶紧换好装备,跟随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们通常从早晨7点工作到晚上6点,有时忙起来就没点儿了”

田里的玉米已高过头顶,远望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尽管已是夏末,强烈的阳光仍然晒得人睁不开眼睛。

“上午的任务是给玉米授粉。”孙轩说完,就径直往玉米地里钻,我赶紧跟了上去。他指着一株玉米说:“顶部穗子样的叫雄穗,里面有花药可以产生花粉;中下部果实样的叫雌穗,会吐花丝和结实。把花粉授到雌穗的花丝上,就完成了授粉。”

说着,他小心翼翼地踮起脚,把高处的雄穗轻轻拽下来,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干净的白色授粉纸袋,稳稳地罩在雄穗上,然后轻轻拍打,让雄穗上的花粉落到袋子里。“这黄色的粉末就是花粉。”他一边指给我看,一边在花粉聚集的区域折了个角。“这是为了防止授粉袋倒灌时花粉洒落出来。”他一手拿着纸袋,弯腰低头,让草帽保护着雌穗上的花丝,然后把纸袋扣在了雌穗上,打开折的一角,让花粉自然地洒落在花丝上,然后轻轻拍打纸袋,确保花粉均匀洒落。

玉米是雌雄同体,为啥要自交呢?

“杂种优势利用是一项重要的作物增产技术,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早也是最普及的作物。目前我国生产上推广的玉米品种基本上都是杂交种,都是用一个母本一个父本这两个亲本自交系组配的。自交系都是对杂合的育种材料通过多代自交再加上严格的目标选择获得的。”孙轩说,“自交是为了保证双亲的基因型纯合。基因型越纯,产量等各类性状的表现就会越稳定,组配出的杂交种性状也就越稳定,农民种植才会风险低。”看到我这个文科生迷茫的眼神,他继续解释:“比如,这个玉米单株的某个性状受单一的显性基因控制,它的基因型我们假设是AA,那么雄穗花粉能产生雄配子的基因型就会都是A,雌穗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也都是A,它们自交授粉产生的下一代基因型就会是AA,当代与下一代的基因型一致,田间性状表现在不同年份和环境就会表现得相对一致。”

“等等,万一当代是Aa,自交下一代不就有可能产生AA、aa和Aa三种类型吗?”我心想,自己也是学过生物学的。

“没错,因为有分离,所以我们育种人才要一代代选系,对于玉米生产方面紧密相关的产量等优良性状,通过不断地分离、自交和选择,让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纯合,稳定地保留下来;经过多代的自交和选择,确保该材料控制各类性状基因型达到基本纯合,使各类性状可以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

“你来试试。”我接过他手中的授粉纸袋,笨拙地做完了全程,却没授好,有的花丝根本没沾到花粉。这个工作看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孙轩没有笑话我,重新示范了一次:“一条花丝经过受精、发育、灌浆、脱水等过程,最后就能成为一个玉米籽粒。每个雌穗上都会有数以百计的花丝,如果授粉不均匀,就会有花丝没有接受到花粉,那么就无法完成受精,将来长出的果穗表现就是缺粒。”

看我有些愧疚,他安慰我说:“我刚开始授粉也是这样的。”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我的草帽内沿全是汗水,蓝大褂也被浸透。蚊子嗡嗡地叫着,不一会儿,身上就被咬了十几个包。孙轩却跟没事人一样,只是抬头、弯腰、俯身,动作熟练、麻利。他从蓝大褂里掏出了足有一升容量的水杯和两块小面包,带我坐在地上休息,话也多了起来。

“我们通常从早晨7点工作到晚上6点,有时忙起来就没点儿了。每年5、6月播种,7、8月授粉,9、10月收获,11月去海南继续南繁加代,基本就是出差和下地。”

我问:“就不能等天气凉快了再出来吗?”

“太阳出来了,温度上升,材料就陆续开始散粉了,要是凉快了花粉就可能会散过了,自交时花粉量不足就容易引起授粉不良,导致结实性差,对育种的选择会产生误导。所以要趁天气晴朗、温度上来的时候干活,确保高的授粉质量。”孙轩笑着说,他隶属玉米分子育种部大田试验组,团队四个人在这个夏天一共给20亩玉米地完成了授粉,每亩大概5000株。

“最让我开心的是,选育出适合农民种植的玉米好品种”

吃过午饭,孙轩带好卡尺等测量工具,带我前往另外一片玉米地进行田间考察。熟络起来后,他也健谈起来,打趣道:“下午有两个任务:带你看‘父母’和看‘孩子’。”

我们来到一片玉米地,这片试验田是5月份播种的,现在已经基本成熟。看“父母”就是看这片自交系的生长状态、产量、抗性表现等。孙轩开始挨个挑选果穗,不时捏捏茎秆、掰断果穗,考察籽粒性状。我也学着他的样子,边走边查。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玉米自交系呢?”我问。

“田间表现首先看茎秆的站秆能力。”他拿手拨弄着一株株茎秆,果然有的一碰就倒。“其次看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果穗大、棒子匀、结实好、籽粒深等,同时不能发霉、发芽。然后再看株高穗位高、根系等性状,最终还要通过配合力测定,依据该自交系组配出杂交种的产量、抗性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来确定。”

“你看这掰下的两个玉米果穗,同一个类型的材料,明显右侧的果穗大、籽粒长、轴细。农民最看重产量,在保证其它性状相差不大的前提下,要选择产量高的材料。”孙轩说,通过产量、抗倒性、抗病性及其配合力测定等调查结果,他们会在这2000份不同的类型材料中挑选出8—10个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且稳定的自交系,它们将被带到海南去南繁加代。

走进另外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我们开始给“孩子”做体检:给亲本杂交组配出的子代量株高和穗位高。孙轩扎到玉米地深处,把塔尺架好,一会仰着脖子、一会低着头看刻度。他一边念,我一边记:“株高341,穗位153……株高281,穗位115……”

不一会儿,我就看得头昏眼花,仿佛每株玉米都长一个模样。测量需要亲近植株,玉米叶边缘非常锋利,稍不注意就会划伤,孙轩的手背上全是红色的划痕。他哈哈一笑:“没事,男生皮糙肉厚。”

“最让我开心的是选育出适合农民种植的玉米好品种。每选出一个好品种,就是证明自己的科研设计得到了回报。像我们中心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优良品种京科968,每亩能给农民增产100斤,这对农民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干玉米这一行就是不能虚荣,天天坐办公室成不了育种家”

从小在河北易县农村长大,孙轩对玉米有着天然的感情。“现在看玉米,就跟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不瞧瞧它们都不踏实。遇到刮风下雨天更会跑出来瞧,担心我的玉米被吹倒。”

“我的本科是农学,报考研究生时我看到玉米育种专家赵久然老师的名字。我敬仰他对我国玉米产业的突出贡献,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赵老师的研究生。”孙轩说,面试时除了考察专业知识,赵老师还问他是否真正喜欢玉米,如果对这个行业没有真心热爱,就不会无悔付出。

孙轩的父母很支持儿子的选择,却又有些心疼。亲戚们很不理解:“孙轩你都念到研究生了,还像农民一样下地干活,晒得跟煤炭一样黑,还不如回县城考个公务员。”

“他们怎么想,我不在意。做农业科技就是要到地里艰苦奋斗才能出成果,天天坐办公室成不了育种家。赵老师那么忙,一来基地也下地考察。干玉米这个行业,就是不能虚荣。”孙轩望着远方,淡淡地说。

“刚开始做育种时,说实话我也有些抵触。大田里没有人,重复性工作确实有些枯燥,但要学着自己调整。看看这个玉米材料、认认那个玉米材料,慢慢就能看出门道,即使不看标签也知道他们是什么了。把工作当成是学习的过程,就很有意思了。”孙轩说。

孙轩也遇到过挫折。“越是简单的工作,越需要认真对待。”研一开始进行玉米播种,他没有经验,也不够重视这项工作,分发种子时没有做好标记,结果师兄来检查,发现孙轩连地头在哪都不知道。“我当时非常惭愧,明白了做事情要有计划和条理,每一次都要认真对待。”

谈起业余生活,我才觉得他像一个年轻的“90后”。孙轩喜欢抽空打打球、玩玩游戏,假期就跑回市里看电影,尤其喜欢特技炫酷的大片。

“也许不少人觉得‘90后’个性强、有点叛逆。在我看来,有个性不代表不负责任。遇到喜欢的事情,我都会竭尽全力去做。你看,现在很多创业的都是‘90后’群体,我们这代人也不乏‘匠心’。”孙轩说,“90后”的发散性思维很强,从互联网上接受了很多信息,敢于突破自我、不断创新。“即使对于其他育种专家不推荐的选种,团队里的‘90后’们也愿意主动尝试,用实践检验这个材料表现到底怎么样。”

众 说

赵久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孙轩导师):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玉米育种科研工作者,不但要掌握扎实的遗传育种理论基础,还必须对主要种质材料、自交系、杂交种等田间性状表现、特异性、优缺点有深刻认知。作为“90后”的孙轩能踏踏实实地做到这些。

他对100多份不同类群材料的田间农艺性状表现进行一一判别,对每一份自交系都观察得很仔细。结果显示,他对100多份不同杂种优势类群自交系的类群判别结果与实际的相符程度高达91%。作为一名“90后”科技人员,他接触玉米科研工作还不到3年时间,就能很好地根据材料田间表现进行类群判断,这是非常不错的。

我认为孙轩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得都非常好,具备了一名育种家的基本必要素质,希望他继续努力和提升,将自己所学习和领悟到的知识应用到种质资源创新实践中,创制出优异的新种质,选育出优良新品种,为我国玉米产业做出贡献。

张如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青年科技骨干、孙轩师兄):

孙轩令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去年团队在海南开展玉米南繁育种工作,我交给他一项实验任务,没想到他能够完全独立地承担起这份工作。当时他只是一个研二的硕士生,我对他没有过高的要求,但他从种植材料、设计实验、授粉杂交,全部都自己操作,顺利完成了两亩地的科研任务。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杂交组合的授粉质量都非常好。

一个年轻的玉米科研工作者,不是应付差事式地工作,而是严格要求自己,追求更好的科研成果,这让我十分感动。玉米收获的时候,尽管他有事不能到现场,却一直通过电话、微信询问授粉质量和结实情况。孙轩让我看到了“90后”的闪光点:有理想、有干劲、爱拼搏、敢担当。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4日 20 版)

相关热门新闻

更多》



湖南晨网介绍  广告服务  保护隐私权  免责条款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湖南晨网导航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湖南晨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unan.cwnews.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赣网宣备070019号   赣公网安备 34180002000207号    赣ICP备07500766号
 

投稿/举报邮箱:4352 [email protected] 广告联系:qq:4352 2718